上观新闻|美式依附型全球化没有未来,“一带一路”的包容发展才是人间沧桑正道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39


编者按:“一带一路”是自主的发展道路,是参与全球化而不是被全球化,这才是根本上解决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的人间正道。因此它更能解决全球生产力再平衡问题,而不是一种纵向的依附型全球化。


    2018年11月11日,“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香港大学和华东师大相关学部、学院的20余名著名学者齐聚丽娃河畔,探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2013年秋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予以热烈的响应,共建“一带一路”程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大学,秉承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品行的崇高、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大学理想,始终把学校发展和国家上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为国家战略服务,包括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理论研究和智库思想提供更多思考和建议。

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是全球政府间气侯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成立30周年,这和“一带一路”有密切的关系。IPCC是一个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经济、地缘政治和政策的全方位的新科学,是典型的学科交叉。在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联合国环境署的组织下,1978年IPCC成立以来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所有的结论源自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为整个社会服务。多学科交叉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无论“一带一路”还是全球发展,记住八个字: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科学家要造福全人类,同时要造福我们国家。

上海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朱刚代为宣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书面致辞,指出近日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的决心,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指明了方向。为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载体,作为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平台,推动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和跨境合作,促进经济双赢和协调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王缉宪教授在主旨报告中认为,从“一带一路”现有的成熟项目来看,我们可以从理论或者说学理上对“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模式做一些模型分析。从我们的研究来看,“一带一路”似乎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合作共赢样式,可以说是一种供应链模型。供应链与生产链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与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模型有显著的不同。以生产和供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推进,是不同于以往全球经济合作模式的一种独特创新,应该在理论上加以深刻总结。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在主旨报告中认为,包容性全球化不是对全球化的推翻,也不是开倒车,而是发展和改革,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治理主体的包容,要注重政府在全球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是设施的包容。第三个是道路的包容。第四个是参与的包容。第五个是文化的包容。

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认为,今天的全球化,是美式全球化,从卫星灯光可以看出繁华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的沿海地区,广大的内陆地区一片漆黑,人口稀少,没有工业化,印度有三亿人、非洲五亿人还没有用上电,世界上还有将近一半人没有用上网络,这就是美式的全球化。这实际上只能称作部分全球化,是一种海洋型的全球化或者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我们现在讲为什么“一带一路”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倡议,就是因为它是自主的发展道路,是参与全球化而不是被全球化,这才是根本上解决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的人间正道。因此它更能解决全球生产力再平衡问题,而不是一种纵向的依附型全球化。

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毛新雅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今年四月份博鳌亚洲论坛,习总书记说我们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全球化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显然,开放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现在60%的石油都是进口,70%的芯片、机器人是进口,100%的高端发动机都是进口,我们国家生产的电子产品、纺织、服装50%也是要出口的,所以开放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真的很重要,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今天看来就是“一带一路”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南平教授认为,阿里、腾讯、京东,中国人在用,靠中国十几亿庞大群体在消费,而不是外国人在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再好,但没有工业品附着于上,恐怕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制成品,有竞争力的制成品,同时它能够带动价值链,这是我们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当中需要的东西。只有后续而上的产业链构建起来,才能为沿线国家提供就业、税收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这一点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上海市高校学会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修辞学会执行会长胡范铸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很重要的一条是“民心相通”。语言沟通很重要,但不能忽视文化,即使学会了语言,也不能保证民心相通。语音相通要自觉的指向彼此的民心相通,从而将事实上的互相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能否理解世界、世界能否理解中国直接决定国际社会全球理解的可能。由此而言,汉语国际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在国际上开展汉语教育,而是利用汉语进行国际教育,是一种运用汉语教育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和不同区域、国家的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各自之间相互合作的国际理解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沐涛教授认为,习主席提出的中非之间要共建六个方面的命运共同体,也可以说是未来“一带一路”中非之间重点建设的六个方向。“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非关系的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中非的贸易结构要发生变化。第二个是产业对接和产能转移。第三个是人文交流的加强必将迎来中非关系新的时代。中国的国际化战略离不开非洲,相反非洲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杜德斌教授在论坛总结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项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伟大的实践必然孕育伟大的理论。“一带一路”建设为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将整合全校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聚焦世界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问题,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转载于上观新闻

原文链接为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1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