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Harald Bathelt合作研究提出“全球集群网络”分析框架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31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新的变革,中国沿海制造业集群也正在通过新的方式融入变化中的全球经济体系。深圳和温哥华是中国和加拿大重要的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地。在温哥华,当地有着300多家电子通信设备企业,在深圳,这样的企业超过1500家。这两个独立发展起来的集群近几年来逐渐紧密结合在一起。詹建龙(James Zahn)毕业于浙江大学,1987年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92年在温哥华创办了加创安防系统有限公司,是红外监控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1999年,以色列人艾立克魏恩格特(Alec Weingart)在深圳创立了晨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并迅速成为研发和生产高速球型摄像机的领先企业。两个视频监控的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具有创新活力。2010年3月,加创安防以390万加元收购了晨达电子。立足于深圳和温哥华电子设备集群的“新”加创公司得益于两地创新资源的战略互补,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同样,多伦多和广州是中加两国的汽车制造业基地,2008年11月,多伦多的汽车锂电池企业Electrovaya与广州汽车电子设备供应商兰格电气设备公司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的动力设备;多伦多和上海同样是两国的金融中心,2009年9月,多伦多的保险和投资管理公司Fairfax Financial Holdings Limited以6600万美元收购上海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5%的股权。


李鹏飞、Harald Bathelt合作研究提出全球集群网络分析框架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讲师李鹏飞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Harald Bathelt合作论文“Global Cluster Network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from Canada to China以网络的视角审视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提出了全球集群网络的分析框架,为理解金融危机后全球和地方经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论文今年3月在《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上发表。在这一框架中,企业被理解为一个组织网络,而产业集群则是一个地方化的组织网络(企业)嵌套形成的网络结构。在网络视角下,跨国公司不再是封闭的组织结构,而是嵌入地方集群网络中的节点。传统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倾向于具有低成本要素优势的地区,而他们的研究认为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来自于创新集群的跨国投资决策更倾向于获取本地知识,而集群正是行业隐性知识的聚集地。因此,来自于集群环境的跨国公司更愿意选择具有同样集群环境的目的地,成为联结跨国集群的桥。



全球集群网络的分析框架

为验证这一理论框架,他们分析了2006年到2010年从加拿大到中国的300多个跨国直接投资案例,发现在所有行业、制造业、通信和软件业和金融业等不同行业尺度上,来自于加拿大集群的公司都更倾向于在中国同一领域的集群中投资。这些跨国投资联结了多伦多和上海的金融业集群、温哥华和深圳的电子通信业集群、蒙特利尔和苏州的笔记本制造业集群、多伦多和广州的汽车制造业集群、多伦多和北京的制药业集群等等。


该研究对加拿大到中国的300多个跨国直接投资案例进行分析


 这一研究表明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特定行业的地方集群越来越地通过知识纽带,而不是简单的生产活动,融入全球经济中。我国沿海地区近几十年来通过承接国际生产活动转移,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而金融危机后许多地区艰难的调整正是不适应这一新的全球-地方经济体系的反映。这一发现对于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启示,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空间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加拿大Research Chair Program的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