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丨杜德斌:培育最有爆发力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327

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奔涌,上海率先再出发、中流去击水,“培育最有爆发力、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创板的脚步也越来越近,本土创新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座伟大的城市需要一批伟大的企业,而伟大的企业需要伟大的企业家。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这里诞生了英特尔、苹果、谷歌、特斯拉等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的背后,聚集了一大批像诺伊斯、乔布斯、佩奇、马斯克等具有创新精神的伟大企业家。

目前,上海集中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总数的1/4和世界500强所设研发机构的1/3,大型跨国公司在华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绝大部分位于上海。这充分说明,上海具有成为全球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

然而,对照全球典型的科技创新城市,甚至与国内的深圳、北京等城市相比,上海虽然以其独特的综合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枢纽,却缺乏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领军企业。从世界R&D(研究与开发)投入100强企业的分布来看,东京有11家,硅谷有9家,纽约有7家,首尔有4家,北京有4家,深圳有2家,而上海一家也没有。从世界PCT专利产出100强企业的分布来看,东京有27家,硅谷有7家,北京有5家,深圳有2家,上海一家也没有。相应地,上海也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本土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大力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外资企业R&D投入占全市企业R&D投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个比例不仅高于世界著名科技创新中心,也高于国内其他城市。但是,外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单个企业的R&D投资规模十分有限。据调研,目前在沪外资企业的R&D投资规模均不超过其全球R&D投入的5%,因而其创新产出规模受到极大限制,不可能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参天大树”。而且,由于跨国公司的创新决策通常在总部层面完成,分支机构往往只是忠实执行母公司的战略,较少承担(甚至不用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因此大量外资企业虽然培育出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和技术研发人员,却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冒险精神的伟大企业家。

因此,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和创新领军人才,应立足本土,精准发力,科学施策。

——加大扶持力度,加速本土企业和企业家人才成长壮大。强化内生,坚持以本土企业和创新机构为主体,始终以自主创新为主导,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面都要适当向本土企业倾斜,着力壮大本土企业规模、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营造更加包容的创新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给小微企业足够的生长空间,激励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着力在创新环境的“包容性”和创新政策的“普惠性”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既要鼓励“精英创新”,更要激励“草根创新”,还要包容“草莽创新”,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企业家成长的创新生态环境。

——鼓励深度嵌入,推动外资企业融入本地创新活动。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本市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加入本地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土机构组建国际研发联盟和联合研究机构,促进外资研发机构深度嵌入本地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既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上海有条件、也有能力催生一批伟大企业家和世界级企业。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首席专家

本文转载于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