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一项成果获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一等奖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41

  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2015年11月9日公布的信息,中心主任杜德斌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获得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一等奖。参与该项成果的还有张仁开、马亚华、刘承良、王俊松、胡曙虹、何舜辉、杨凡、段德忠、肖刚、王倩倩等老师和同学。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从当今世界经济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的时代特征入手,基于城市功能演化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世界著名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深入剖析,系统严密论证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概念内涵、要素构成、主要功能、发展模式及演化路径,在客观分析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优势和瓶颈问题之后,研究提出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思路、发展路径、重点举措及相关建议,兼具理论建树性和决策支撑性。

该项研究首次给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明确定义, 并首次构建了用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影响指数和城市科技创新辐射指数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数学公式。该项成果指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 链中发挥显著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功能形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既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核心依托,也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策源地和全球先进文化、先进制度的先行者。

基于城市发展的三螺旋理论和3T理论,该项研究创造性地建构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素构成的“三层次理论”。报告指出,作为一个多要素构成的顶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核心要素、驱动要素和支撑要素等3个层次。其中,人才是核心要素,大学、企业和政府是驱动要素,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是支撑要素;三个层次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功能及发展方向。

在分析世界科技竞合态势、中国和平崛起趋势和上海综合发展优势后认为,科技创新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处在和平崛起关键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高级别的科技创新中心来引领未来百年发展;上海区位独特、国际化程度高、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综合经济优势突出,具备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雄厚基础,应主动肩负国家使命,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比分析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优势和瓶颈问题,研究提出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累计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市科委、市政府研究中心等部门报送专报12篇,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4月课题组向上海市科委提交了《上海应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建设金球创新中心》的建言报告;6月24日,课题组长杜德斌以信函方式向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提交了“关于加快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7月8日获得韩正书记批示:请北华、肖林同志阅,请当面听取杜德斌教授的意见。遵照韩正书记批示, 7月31日, 市发改委主任 俞北华同志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同志一行到华东师大专门拜访了杜德斌教授,与课题组共同讨论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问题相关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的认同和重视。随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开展了密集调研,各部门、单位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全社会掀起了科创中心建设的大讨论。

课题组围绕上海建设金球科创中心的目标定位、创新管理、企业创新、金球创新网络、创新创业人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上海市委、市政府2015年一号课题的研究及文件起草提供了有力支撑。课题提出的一些前瞻性建议,如“加快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等,为细化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课题负责人杜德斌教授受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研究中心等30多家单位 邀请做专题授课,并接受人民日报、 新华社、解放日报等10多家煤体采访,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和宣传作用,也引起了全国其他城市的关注。如,武汉市委专门邀 请其为全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各单位党政领导上课,相关建议已被武汉市委市政府采纳。此外,课题组出版了第一本关于 全球科创中心的专著《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科学发展等发表10余篇论文,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和理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