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机制,打造一流地理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华东师范大学于1月12日在上海举行“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世界地理学科发展研讨会。来自国内多家高校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发言。
把握历史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赋予地理学特别是世界地理学科新的重大历史使命。近10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批中青年学者围绕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缘战略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推动世界地理学科的复兴与繁荣作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地理学科教师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优良传统和科学精神,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长,紧跟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不断提升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建设的能力。
地理学者要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认为,地理学是国家发展的一大法宝,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强大的综合地理学作支撑。为此,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要团结全国力量做好跨学科研究,对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及其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力争取得符合国家需求的重要成果。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陈俊华提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地理学必须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为此,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这一新的科研平台应成为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高地,也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全国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从事世界地理研究的高校机构输送人才。
拓展全球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执行部长宋长青表示,世界地理是地理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向和研究领域。区域综合研究既是经济学关注的热点,同样也是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世界地理是区域研究最典型的代表,已经成为各国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的发展需要了解外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对中国认识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能够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中找准定位、制定对策提供重要依据。
新时代地理学研究要有全球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陆玉麒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支撑,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不能将眼光、思路都局限在国内,而要从全球视角去拓宽研究区域,深化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此前的地理学研究主要是以资源普查为主要手段。当下,地理学研究应具有全球眼光,顺应时代变化,除了传统普查以外,还要结合地缘政治来深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王荣成提出,当前,中国在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时代,地理学研究的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很重要,不能只是简单地划分片区去成立研究中心,研究范围亦不能局限于领土资源等基础领域,而是应涵盖资源利用、市场开拓、全球系统研究等方面,从而体现出对全球认知视野的变化。
迎接新挑战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表示,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当下,地理学表现出无限的活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立新的科研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世界地理和地缘战略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提出,地理学自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关,也与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在历史上涌现出了“陆心说”和“海权论”等重要的指导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学说和理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历史使命都正在发生变化,这对地理学科和地理学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郑州大学地缘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忠认为,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参与了联合国多项维和任务。新时代军队建设需要大量的世界地理研究。此前,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了不同区域的研究中心,先行开展基础研究,相关科研单位也成立了地理地缘研究和相关保障机构。做好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纸面,应该“走出去”。只有实地探测,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学科研究应加强与国防建设的融合,根据国防建设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研究,更好地支持国防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为基础,而地理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性学科。地理学者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世界国别和区域地理以及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为建设人类永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
本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20日第1861期
作者:查建国 陈炼
http://org.cssn.cn/zx/bwyc/202001/t20200120_5081257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