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定位与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进入国家“985”和“211”工程系列的全国重点高等师范大学,生源比较好,主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员、骨干教师、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等各类人才;我校地理学十多年来一直作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更担负着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毕业生的重任。近年来,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人文地理学专业也在建设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经济地理作为我校人文地理学数十年来的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在培养人才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也适应了全球化时代国际化人才成长的特殊要求。因此,在我校的地理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世界经济地理不仅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和能力成长的重要核心课程。我校的世界经济地理课程一般在第六学期(即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的各方面专业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松,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这一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就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的基本信息,更是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地理科学理论和知识,通过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经济空间格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高研究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
正如教材所言,世界经济地理把世界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联系网络,把大洲、国家或地区作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经济区域进行研究,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区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其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空间规律。基于这一认识,我校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高,注意充分结合前修课程的专业知识积累,开展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二是注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经济网络体系的解析,努力帮助学生从全球、大洲、国家和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剖析全球经济网络的结构、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三是教给学生特定实体区域研究的知识和方法,结合重点国家、重点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深入分析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对外经济交往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区域经济实践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本课程学习对学生日后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应用价值;四是加强对地缘经济问题的专题研究,帮助学生结合能源、技术等关键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等具有明显外部效应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和课外研究,以提高学生对区域间关系问题的认识水平,从而为深刻理解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特别强调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将经济地理学理论与世界经济地理教学中具体区域、具体产业的发展分析相结合,注重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谋求内涵型科学发展的空间政策选择。因此,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地理学课程组注重结合热点区域和特色区域的发展实践进行专题教学,注意将学生纳入教师研究课题的行列,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特色。
综上所述,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地理课程组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现实区域发展问题能力的提高,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研究性学习、创新性思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知识模块及学时
由于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世界经济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地理课程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注意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避免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教学,而且还有选择地吸收了世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体现当代学科发展交叉融合的趋势。基于上述考虑,我校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在内容安排方面,注重以全球化为主线,以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全球的空间分布、空间流动和空间演变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为主要研究对象,认真总结世界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世界各国和地区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注重突出时效性和动态性,注重分析不同尺度的经济联系,注重加强对世界经济地理现象的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在知识模块的安排上,注意培养学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尺度分析世界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以深刻阐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区域内部和区域间以及全球范围内知识、信息、商品、资源、资本、人力等要素流动的机制和影响。具体地说,本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 :
第一模块:全球篇,即全球视角的世界经济地理
包括导论在内,共18学时。主要借鉴国际经济地理学和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刻剖析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全球经济、产业、贸易、企业、人口和城市等的空间布局现状及形成机制分析等。
第二模块:产业篇,即产业视角的世界经济地理
12学时。主要基于当代国际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全球和区域尺度汽车、纺织服装、ICT产业以及金融、零售和农业等关键性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和网络联系。
第三模块:区域篇,即区域视角的世界经济地理
30学时。主要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和特征着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为重点,深入探讨区域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及区域合作组织内重点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从而使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置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这个经济网络体系之中 。
华东师大世界经济地理课程的知识模块安排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体现地理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学科特征,既注重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全球经济空间的特点和规律,也注重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刻解析经济活动的自身特点,从而使全球经济空间与网络联系的分析更为科学合理;二是着眼于时代特征,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制度背景下分析各国经济发展问题和各产业空间布局规律的理念;三是重视对具体产业和具体国家的案例剖析,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中,既有从全球尺度分析生产和经济网络联系的宏观研究,也有从产业和国家等中观尺度解析全球经济网络体系的探索,这对学生更全面地领会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具有积极的价值。
课程重点与难点
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思考能力的现代地理学新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与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导论等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网络分析、产业网络分析以及国家与区域的响应机制分析等作为教学重点,从而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审视和剖析各类经济体在开放背景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串联起各国经济和全球各产业非平衡发展的状况、机制与趋势。
在课程教学中,我校注重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逐步将要素分工与贸易投资一体化、价值链与全球产业转移、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跨国公司研发、生产与营销网络的构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全球空间体系等学科前沿都纳入教学体系,同时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和俄罗斯等转型国家的最新发展态势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这些新的知识点不仅要求教师加快自身知识更新和学习研究的进度,而且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将其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因而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难点。为此,课程组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提高教师对前沿问题的把握能力,教师分工讲授自身研究的特长和优势部分;二是注重通过专题教学和实践环节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对大众汽车等跨国公司的实地调研增强了学生对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营销网络的理解;对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零售企业的调研和专题讨论,则提高了学生对世界零售业网络体系的理解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通过组织有兴趣和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以及分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增进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此外,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文献资料的丰富,教学组还不断充实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通过网络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站的数据链接,帮助学生分析热点经济体的最新发展动态等。值得一提的是,“请进来”也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依托在我校举行的众多经济地理学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交流活动,一批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为本科生开设了前沿讲座。介绍各自国家或区域性组织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从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和探讨。一些来中国实习、考察的外国和香港地区学生也与我校本科生进行了世界经济地理学习心得的交流,并共同开展了野外实习。
教学实践与效果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二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研究兴趣。为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组特别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心选择实习目的地和提供基础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实习目标自主确定实习选题、实习路线和实习方案(包括采集数据和信息、记录方式等),比较独立地完成研究性实习报告。
近年来,华东师大的世界经济地理实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期中配合课程教学同步开展的短途实习,主要选择了张江、金桥等在上海的科学园区、产业园区及其引进的跨国公司,重在对点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全球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等教学难点;二是假期的长途野外考察和研究性实习,主要结合城乡与区域规划综合实习,在温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等开展调研。要求学生进行线和点结合的考察,主要内容涉及全球城市的等级结构分析、跨国生产网络研究以及全球营销网络研究等。总地看来,由于实践教学要求明确、学生自主参与程度高、准备充分、野外工作兴趣足、态度认真,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完成了不少小论文,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
此外,本课程实践教学还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和讨论以及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学习等。就案例和课堂讨论而言,在全球篇主要讨论了分工体系的变化与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技术进步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等问题,在产业篇则主要讨论了国际纺织服装业的全球产业转移和世界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等问题;在区域篇,课程组着重对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发展中的关键性影响因子和重点产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在第二课堂学习方面,主要由有兴趣的学生自主组织研究小组,在课程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性研究,这些研究往往结合学生关注的国际经济问题或教师的课题进行,鼓励学生自主讨论、集体学习,通过创新性团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同时,为发挥本学科作为上海市和国家重点学科的独特优势,我们还积极吸引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比较早地涉足学术研究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