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丨王进、杜德斌:牢牢把握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向度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77

牢牢把握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向度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牢牢把握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向度,也即共生向度、绿色向度、系统向度、人本向度、多边向度、责任向度,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等全向度地发力推进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彰显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导向和价值取向。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

牢牢把握共生向度,切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要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观,还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非线性的复杂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其实即是真实如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鲜明昭示:人类史和自然史在本质上是统一、不可分的。

牢牢把握绿色向度,切实坚持绿色发展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加深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就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全球视域下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成为中国的奋进目标。2021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显而易见,世界发展的大势是现代化与绿色化高度融合、走绿色低碳之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和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则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际上,人类发展观上的深刻革命即是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攸关人类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和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离不开好的环境质量,好的环境质量也离不开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永续和持久供给的前提与资本就是绿水青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牢牢把握系统向度,切实坚持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无论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扩大城乡绿色空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守住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还是压实生态保护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打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观与系统观,坚持系统工程思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力推进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高度重视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治理的典范佳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进了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做到多措并举、整体施策、统筹兼顾,从系统工程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系统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我们应该统筹治山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山等,应该坚持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坚持系统论思想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方能彰显前所未有的成效、力度和决心。

牢牢把握人本向度,切实坚持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态环境攸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权益。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亟须自觉转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模式,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助推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必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加大力度补齐民生领域生态产品供给短板,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眼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牢牢把握多边向度,切实坚持多边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多边主义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面临诸如降低全球碳减排成本、提高碳中和效益与福利的问题,发达国家加大力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的问题,发达国家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亟须通过平等协商与多方对话,亟须一套基于多边主义的机制、秩序和制度来解决。多边主义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实现全球范围的碳达峰碳中和,亟待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不论是推动各国加强互利合作,还是推进各国践行多边主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从不缺席,践行多边主义一直都是中国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换言之,多边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既互联互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也互联互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目标。

牢牢把握责任向度,切实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建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推动世界绿色转型,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世界各国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发展问题,亟须有效应对生物保护、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既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无论如何,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各国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也要协商达成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方案的意愿和共识。

不言自明,应对气候变化既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我们要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中国愿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艰苦努力。


作者均系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

原文转自:牢牢把握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向度,《中国经济时报》,2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