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杜德斌等:“创新”,为何被放在新发展理念之首?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全面推进创新。如何理解“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哲学内涵?如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上观新闻约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长杜德斌等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要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提出的重大战略。如何理解“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内涵?

杜德斌:“创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哲学智慧,为发展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创新发展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创新作为人类进步的创造性活动,需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既敬畏规律,又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创新置于社会历史条件中统筹考量,体现了对实践规律的辩证运用。

创新发展紧扣时代变革脉搏。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挑战,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国际上,全球科技革命重塑经济格局,“中国制造”需突破成本依赖,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创新发展理念”精准把握矛盾转化规律,以科技突破为支点撬动发展动能转换,契合内外形势变革需求。

创新发展以生产力跃升为核心。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决定性要素,既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主持人:从新业态到新生态,从新赛道到新机遇,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向“新”发展,方能引领潮流、赢得先机。面向未来,如何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杜德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构增长逻辑。向“新”发展不仅是突破“卡脖子”困境的短期突围,更是以需求侧变革牵引供给侧升级、以科技创新重构产业版图的长期战略。

内需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是产业升级的“风向标”。消费升级催生健康养老、数字文化、智能家居等新需求,倒逼制造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同时,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崛起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将支撑高端市场扩容。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投资与产业协同亦至关重要,智慧交通等新基建既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又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提供场景支撑,实现“投资-消费-产业”良性循环。

创新是打破技术壁垒、重塑供给质量的核心动能。面对技术封锁,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创新,通过架构创新开辟技术新路径,借助国际合作构建共生型技术网络。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产品标准,以工艺革新提升制造效能,借助服务模式进化推动价值链升级。

区域协同发展是打造增长极的重要抓手。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和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多点联动的内需网络。同时要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开放平台,以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资源,反哺国内创新。

内需是起点,创新是支点。通过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完整内需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从技术突破向产业生态跃迁,将“新机遇”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能。


主持人:“别人算关税账时,我们要算创新账”。面对美国掀起的关税战,如何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有效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杜德斌:面对关税战,单纯的成本优势难以维持竞争优势,唯有通过技术突破、价值链升级和生态重构,才能破解外部封锁,锻造不可替代的国际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产业命脉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企业需聚焦“卡脖子”领域开展材料、工艺、系统级创新,着力锻造自主“硬核”实力;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同时,数字化转型加速制造范式跃迁,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检测等技术重塑生产流程,实现精准制造与服务延伸,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演进。

全球价值链重构中,中国企业需向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两端延伸,通过构建技术专利壁垒与数字营销能力,突破传统分工中的价值锁定。同时需构建弹性供应链体系,通过研发布局全球化、生产网络区域化、库存管理数字化提升抗风险能力,应对地缘政治波动。


主持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今天,我们要如何更好求解“钱学森之问”,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如何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杜德斌:“钱学森之问”叩击中国教育灵魂,破解困局需系统性重构教育范式、革新评价体系、厚植文化土壤,让创新文化成为民族基因。

基础教育应点燃批判性思维,如推行“无标准答案考试”,以开放性问题取代机械背诵,并让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高等教育要打破学科壁垒,深耕长周期研究,突破“短平快”科研的浮躁陷阱。

学术评价要引导科研人员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同时要包容非共识创新,为颠覆性技术护航,设立无考核科研基金,将阶段性失败视为创新必经之路。

培育创新文化沃土,需要重构社会价值认同。要大力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家精神。积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

破解“钱学森之问”,需拿出“百年树人”的定力。当课堂允许“胡思乱想”、实验室包容“异想天开”、社会尊重“特立独行”时,中国大地自会涌现出大批新时代的钱学森。


新闻来源:“创新”,为何被放在新发展理念之首?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0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