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论坛于今天上午开幕。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分别对全球140个城市和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估,并从中遴选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和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
全球科技创新“大三角”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测评结果显示,综合排名前100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有95个城市位于欧洲、北美和亚太这三大区域,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2个。其中,33个在欧洲,30个在北美,32个在亚太。这三大区域进入100强的城市数量整体略有增加,表明由北美、欧洲和亚太控制的全球创新“大三角”格局在进一步强化。 来自美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数量稳定在26个,且在前30强中独占12席,前10强更是坐拥4席,旧金山—圣何塞作为全球最为顶尖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毫不动摇,同时其继续保持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这三个维度上的全球领导力。另有23个城市来自中国,前30强中占据5席,均仅次于美国。北京综合排名由2022年的第5上升至第4,超越东京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同时继续在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这一维度上位居全球首位。上海保持全球第10的位置。 华东师大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在解读“全球榜单”时说,综合排名前30强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北美和亚太分别有13个和9个。综合排名前10强方阵中,北美和亚太皆有4个,欧洲仅2个。但从2022-2023年的变化来看,欧洲进入前30强的7个城市,有4个城市的排名呈现上升态势,而北美和亚太的科技创新中心除少数位序保持不变和上升外,更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名下降。这表明受大国科技博弈和全球疫情的双重影响,亚太和北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欧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迎来机会窗口期。
中国科创稳步发展 《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测评结果显示,北京是中国最为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综合排名全国第1,在创新要素集聚、科学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策源和创新生态营造这四个度上也是全国第1。上海在产业变革驱动单项上排名全国第1。 华东师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邢和祥在解读“国内榜单”时说,沿海和沿江组成的“T”字架构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成长的两大地带。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在创新要素集聚、科学研究引领、技术创新策源、产业变革驱动和创新生态营造这五个维度上,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高等级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综合排名前100的科技创新中心,有78个位于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前30强中更是有24个位于上述两大地带。 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集中在19个城市群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排名前100强中有96个城市分布于大城市群地区,其中45个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进前10强,合肥、无锡、宁波和常州进入前30强;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进入10强,天津和石家庄进入前30强;珠三角城市群中深圳和广州进入前10强,佛山进入前30强。 胡焕庸线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分界线,东西两侧科技创新发展极不平衡。以胡焕庸线为界,综合排名前100强的城市中,仅有兰州(第40)、乌鲁木齐(第43)、银川(第67)、呼和浩特(第72)、包头(第79)五个城市处于胡焕庸线以西,其余的95个城市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综合排名前30强科技创新中心,更是全部位于胡焕庸线东侧。
长三角现“雁阵集群”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支撑。统筹推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是统筹推进中国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长三角地区有5个城市进入全球前100强,其中上海和杭州进入全球前30强。 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出明显“雁阵集群”效应。长三角地区有28个城市进入中国前100强,其中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进入前10,处于第一方阵;合肥、无锡、宁波和常州进入前30,位列第二方阵;徐州、南通、温州、嘉兴、绍兴、芜湖、镇江、湖州进入前50,位列第三方阵。 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和开放优势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海在产业变革控制力上位居全国第1。如在创新产业集群上,上海拥有5个国家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20个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基地,皆位居全国第1。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和大科学装置数量也皆位居全国第1。此外,作为风险资本的汇聚地和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网络的核心枢纽,上海吸引了全国规模最高的风险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53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