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Institute of Country and Region Studies (ICR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成立于2025年3月,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学术前沿,率先围绕俄罗斯及中亚区域、东北亚区域、东南亚及大洋洲区域、印度及南亚区域等四个重点方向,以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为中心、急需拔尖人才培养为纽带、学科交叉项目为载体、高质量学术成果为导向,通过科教融汇、文理超限、技术赋能,形成互动、贯通、横通的超学科集群,致力于打造区域国别特色研究领域的创新高地。
区域国别研究院依托“4(国家级基地)+5(教育部备案中心)+2(省级智库)+N(校级研究机构)+X(增长极)”的“全链条”基地网络平台,着力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区域国别超学科集群。为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国别共同体建设,特在研究院官微开设ICRS巡展系列报道。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一、基地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理学,整合了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资源优势,立足上海,面向“一带一路”,围绕科技创新战略和地缘安全战略两大领域,对事关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等重大议题进行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为中央和地方重大战略决策及时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下设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上海高校智库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校级智库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等机构与平台,主编《世界地理研究》学术期刊。
2019年,研究院被中国智库索引(CTTI)评为信息与科技类智库Top5,PAI(智库产品Product,智库活动Activity,智库影响Impact)总分值第二。在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工作评估、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评估、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评估等多次评估中屡获优秀。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国家级智库为目标,在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顶层设计等方面产出了多项重大成果,研究人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多项人才荣誉。
二、基地负责人简介

杜德斌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兼任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暨上海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长,《世界地理研究》期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世界地理主编,《辞海》世界地理学科主编等职。长期从事科技创新战略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内部探讨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10多份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三、基地近五年工作回顾
近五年,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秉承“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家国情怀、服务社会”发展理念,深耕科技创新战略与地缘安全战略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地研究人员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累计到账经费近5000万元,50多份研究成果获奖,近30份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受到权威媒体采访报道60余次,参与高端学术交流活动人数达300余人次。
主要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
(一)国家和高校科技政策文件研制
参与多项国家和高校科技政策文件编制工作,为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包括2020年领衔完成《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被教育部完整上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2021年领衔完成《高等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多篇专报获中央领导批示、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获上海市领导批示等。《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系列获得CTTI2022年度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

《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19,2020,2022,2025)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创造性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体系,前瞻性提出了中国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著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2024)入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十大好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24“世纪好书”。研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4)》,多份专报获上海市领导批示,为上海科创中心顶层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CTTI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24)。研究成果《面向2035的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布局研究》为上海市科委研究和起草《2021-2035年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2021),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22);研究成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比较与上海发展方略研究》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23)。基于十余年的科研积淀,策划并推出全球创新研究网站,建成全球科创大数据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3)》



(三)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第一辑)
自2017年开始策划启动区域国别地理研究,由秦大河院士和杜德斌教授担任主编,于2024年出版“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第一辑共10册,包括《亚洲水塔流域地理》《柬埔寨地理》《阿富汗地理》《菲律宾地理》《印度地理》《泰国地理》《印度尼西亚地理》《缅甸地理》《越南地理》《世界航空地理》,共计300多万字,插图800余幅。“丛书”(第一辑)聚焦亚洲国家与地区,详细论述了所研究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驱动和地理约束等内容。“丛书”(第一辑)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中国出版集团2024年度好书榜和2024年度优秀主题出版物,入选2024年度“中国地理学会十大研究进展”。

“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第一辑(共10册)
(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世界地理卷
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编纂工作,历时4年,由杜德斌教授担任主编、100多位专家参与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世界地理学科网络版于2022年底上线,共含6300多词条、近400万字,包括总论、亚洲、四大洋、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9个分支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世界地理学科网络版
(五)《世界地理》教材
杜德斌教授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编纂,于2024年4月推出《世界地理》教材。在平装版广受好评的基础上,精装版《世界地理》也于同年11月出版。相对平装版,精装版在数据、内容上进行大量更新,增加了“世界主要语系的分布”等插图。教材基于世界各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似性及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并遵循近中国周边相对详尽、远中国周边相对粗略的原则,将世界划分为12个区域,分别是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俄罗斯、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极地地区。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在序文中评价此书:磅礴大气、视野宽阔、思维缜密、图文并茂,代表着中国当代世界地理教材的最高水准。

《世界地理》教材
(六)世界地理大会
自2012年发起举办了八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于2022年发起举办世界地理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为肩负新的历史使命的地理学人,提供地理科学科研创新重大进展的发布平台、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学术成果发表的交流平台,实现了从国内会议到国际会议、从基于全球视野研究中国到基于中国视角研究世界的突破。首届世界地理大会以“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设立38个专题分会场,累计报告逾500场,国内外1500多人线上线下参会。第二届世界地理大会于2024年召开,设立近50个分会场,累计开展近600场专题报告、研讨活动,国内外1000多位专家学者线下参会。大会荣获上海市“银鸽奖”,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Global Times等30多家媒体报道大会盛况。
2022年发起举办世界地理大会

2024世界地理大会
(七)区域创新网络与地缘安全研究数据库
基地已成功搭建全球、“一带一路”和中国县域等多个尺度的科技创新数据库系统,依托“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地理信息实验室,持续深耕细作,全力推动地缘数据库平台的迭代升级与拓展完善。近五年,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课题重点开展了“一带一路”区域创新网络时空数据库、全球跨界水冲突时空数据库、海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数据库及可视化系统等专业化数据库建设工作。
文章来源:ICRS巡展③ | 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地缘安全战略: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fzt7tn9ApzvQiBZWTUp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