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所著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荣获第38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本书于2024年2月出版,香港大学地理学讲席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林初昇为本书作序并评价此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著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一经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并备受好评,连续荣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好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十大好书等殊荣。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的源起,是为了杜德斌研究团队近年来的主要成果,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一书的基础上,整合成更有体系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研究内容,同时形成更有逻辑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案例分析框架。因此,基本保持了兴起背景-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空间格局及演化趋势-核心要素-驱动要素-支撑要素-发展模式的逻辑结构,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拓展,更加突出了系统性和网络化的特征,彰显出开放、合作、交流、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为展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成果,将城市案例独立成章,资料更为翔实,行文更有条理。
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高等级节点,当科技创新城市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波及全球,它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概念内涵加以明确界定,才能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文化引领四大功能,功能支配性、结构层次性、空间集聚性、产业高端性、文化包容性五大特征,以及由核心要素、主体要素、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组织结构。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取决于各种创新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最为突出、最为活跃的系统平台和空间载体。
香港大学地理学讲席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林初昇为本书作序。他表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系统表述和解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和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引人入胜、耳目一新的有趣而易懂之剧本:故事情节一幕紧接一幕,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读,到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拆解为其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机制、支撑环境、多样化路径和空间分布,再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实际案例。所有章节均配有数据分析,并与现有研究相对比。
本书以详尽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充分说明:科技创新是一个逐步演化、耗费时间的密集型知识生产和交流的过程,由一系列因素所产生,包括人才的集聚和互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集群,法律、金融、社会服务和风险资本的支撑。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大力鼓励和推崇“打破常规思维”的地方文化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