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项关键的战略性技术,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探讨了全球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结构的演化及其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正变得愈加复杂和紧密,呈现出明显的极化效应和地理异质性。尽管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各国之间的差距有所收窄。实证结果显示,网络中心性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碳减排效果更为显著,而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可能导致碳排放强度上升。上述发现为参与程度不同的国家提出了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网络;工业机器人;碳排放;碳减排;制造业
内容要点
随着智能制造兴起,工业机器人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尽管部分研究确认工业机器人在微观层面具有减排效应,但“贸易”作为技术扩散的重要载体,其对碳排放的宏观影响仍存在正负不一的争论,尤其是在涉及高技术产品的复杂贸易关系中更为突出。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工业机器人贸易对网络结构性碳排放效应的探讨,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初步探索与补充。基于2000–2018年66国数据,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工业机器人贸易网络(GIRTN),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及核心国家地位变迁,并结合STIRPAT模型探讨贸易网络地位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CEI)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贸易持续增长,全球网络日益紧密,呈现以美欧亚三极为核心、向多极分化演化的格局。中国在该网络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继美德日之后的重要核心节点。制造业碳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普遍较低,发展中地区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实证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与地位显著降低制造业碳强度,说明更高的贸易中心性可通过提升技术获取、增强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碳减排效应。相比之下,低收入国家即便提高了网络参与度,仍可能因环境规制薄弱和技术吸收能力不足而面临“污染天堂”效应,反而加剧碳排放。
基于以上发现,文章建议各国应根据其在GIRTN中的位置制定差异化策略。核心国家应加强绿色技术的对外输出与合作,中等收入国家应通过多元贸易深化技术嵌入,而低收入国家则需稳步推进传统工业发展,避免盲目引入高端制造技术所带来的环境负担。该研究为理解高技术产品贸易与碳减排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0791X250017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