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王雪、杜德斌等:全球海上咽喉点识别:基于港口-海峡二模网络的连通性分析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0


摘要:海峡作为海洋运输的重要节点,其重要性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特征属性,还与所连接陆上港口的战略地位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海峡通过航线的流量表现,较少从整体网络结构视角系统评估其关键性地位。本文引入网络分析方法,通过“连通强度”、“连通广度”与“连通精度”三维指标,全面刻画海峡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地位,进而识别全球航运中的关键“咽喉点”。研究发现:从连通强度来看,核心海峡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于印太海域、地中海及北大西洋东部海域;从连通广度分析,随着时间推移,连接港口数量最多的核心海峡数量有所减少,印太海域的海峡与亚洲、欧洲港口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从连通精度指标观察,2012至2019年间核心海运网络中海峡的综合中心性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0年略有回落,2022年后再次回升。基于三维指标的综合评价,本文对全球海峡重要性进行了系统排名。结果表明,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与朝鲜海峡具备全球级影响力;直布罗陀海峡、突尼斯海峡、保克海峡、琼州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则具区域性影响力;此外,还有九个海峡在地区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海上咽喉点;全球海峡;二模网络;AIS;航运连通性


内容要点


全球贸易的脉络,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集装箱航线,从未脱离对海上航道的依赖。那些狭窄的海峡,如镶嵌于大陆之间的门锁,掌控着船只的去向与世界经济的节奏。然而,随着全球航运网络日益复杂,我们对这些“咽喉通道”的认知仍多停留在传统的交通量统计或单一事件的记录上,鲜有人从整体结构的视角,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究竟哪些海峡是全球航运的命脉?

基于此疑问,本研究试图将“海峡”置于全球航运网络的核心位置。文章构建了港口–海峡的“双模网络”,利用2012至2022年全球AIS船舶数据,从三维视角解读每条海峡的“存在感”:连通强度——衡量经过的船舶数量;连通广度——观察其连接的港口数量;连通精度——考察其在整个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航运流量主要集中于印太、地中海及北大西洋东部海域,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等核心节点掌控着全球超过六成的船舶流量。连通广度方面,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与八度海峡等频繁连接亚洲和欧洲港口,且核心网络结构呈现由多极向双极再向西扩展的演变趋势。连通精度分析表明,马六甲、台湾、直布罗陀、朝鲜及突尼斯海峡在核心港口网络中扮演关键枢纽角色。综合评估后,研究将全球40条海峡划分为三类:全球性咽喉点(如马六甲、台湾、朝鲜海峡)、区域性咽喉点(如直布罗陀、保克海峡、琼州海峡等)及地方性咽喉点。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风险交织的背景下,核心海峡的安全与畅通关系着国际航运的韧性与效率。深入理解这些咽喉点的连通特征,不仅有助于优化全球航运路线布局,更对供应链安全、能源运输和国际贸易的稳定具有战略意义。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80/03088839.2025.248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