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常易,华章日新。不知不觉间,2022年已经圆满画上句号,2023年正拉开序幕。2022是不同寻常、殊为不易的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秉持“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家国情怀、服务社会”的理念,围绕新时代“大变局、大考验”下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相关领域的国家应急课题,持续开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的深入研究,为中央和国家科学决策服务,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接地气、识天气、通人气
——咨政工作取得新突破,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大
2022年,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继续发挥地理学学科特色优势,致力于科技创新战略和地缘安全战略的研究,提交的多份专报、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采纳,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其中,杜德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面向2035的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布局研究》获第十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面向2035的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布局研究》遵循“形势需求判断—现状问题诊断—国际经验借鉴—战略布局设计”的研究路线,实证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演化态势和上海国际科技合作能级变迁轨迹,比较分析了上海和其他主要科创中心的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前瞻性提出了面向2035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目标愿景、总体思路和战略路径,为上海市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面向2035的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布局研究》
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还受邀出席多场高层次内部座谈、研讨与咨询会议,并多次就“科创”、“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接受媒体专访和采访。
相关阅读:
http://wzq.ecnu.edu.cn/_s190/bd/62/c18658a441698/page.psp
http://wzq.ecnu.edu.cn/_s190/9d/70/c18658a433520/page.psp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面对“时代之需、民族之需”,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立足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优势,一方面致力于倡导更多中国学者放眼世界,加强对世界的了解和研究;另一方面为更多的国际友人和同行读懂中国、认识中国贡献力量。
2022年11月26-27日,首届世界地理大会成功召开,大会以“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设立了气候变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全球生态危机与绿色经济、全球资源地理与能源安全、亚洲季风区变化与区域一体化、非洲资源环境与中非合作、拉美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冰冻圈快速变化与冰上丝路建设、泛第三极变化与陆上丝路建设、世界海洋地理与海上丝路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世界地理研究方法创新等38个专题分会场,开展了500余场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蒙古、尼日利亚、南非等国的1500多位参会者。
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从不用的角度、不同的尺度对人地系统和谐演进科学机理进行了阐释,对全球治理和世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这不仅为推动中国对世界地理的深入研究和做出了贡献,还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世界地理学学术研究中的中国话语体系。
聚焦前沿,对标国际
——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2022年,面对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继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
为助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杜德斌教授团队从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和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五个维度,对全球13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Global S&T Innovation Center Index 2022,GSTICI 2022),在首届世界地理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发布会现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影响,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对报告进行报道。
相关阅读:
http://wzq.ecnu.edu.cn/_s190/be/1c/c5516a441884/page.psp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便组织团队对中美两国科技发展变化趋势进行跟踪。11月,基于最新的权威统计数据,杜德斌教授领衔完成的《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22)》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22)》从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科技国际化竞争力和中美两国企业科技竞争力六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中美两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态势及趋势。
《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22)》
在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组织的2022 CTTI智库优秀成果征集与推介活动中,由《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19)》《China-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Report (2020)》《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22)》组成的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系列报告成果获评CTTI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
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系列报告成果获评CTTI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
——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地缘战略的研究就越发迫切与重要。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以“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综合优势,整合学科资源,于2020年1月,成立了“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在秦大河院士的带领下,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一直是我国世界地理学科研究的重镇,也是中国地理学界最早从事地缘战略研究的单位之一,曾涌现以胡焕庸、李春芬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为了深入挖掘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地缘战略学术思想,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于2021年11月组织举办“胡焕庸地缘战略思想研讨会”,2022年杜德斌教授团队在《地理学报》发表“胡焕庸的地缘战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文首次全面梳理了胡焕庸鲜为人知的地缘战略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包括最早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首次命名南沙群岛,全面分析中国发展的地缘安全形势,预判日本侵华企图及美日冲突的必然性,重视边疆治理建设,多次强烈呼吁收回琉球群岛,强调地理学家是国家开疆拓土先锋,倡导地理学与教育结合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胡焕庸的地缘战略思想,尤具现实意义。
2022年12月,秦大河院士在《光明日报》发表《“胡焕庸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文章在分析介绍什么是“胡焕庸线”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和如何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问题。文章提出,破解“胡焕庸线”难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实现东西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追求东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平均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推动西部地区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路径上可以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借助外部支持共谋高质量发展。
此外,2022年由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组织发起的《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编纂进入新阶段,丛书的第一辑包含《印度地理》《阿富汗地理》《柬埔寨地理》《菲律宾地理》《缅甸地理》《泰国地理》《印度尼西亚地理》《越南地理》《亚洲水塔流域地理:水变化与水政治》和《世界航空地理》在内的10本著作预计20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不仅是一个推动世界地理研究的实质性举措,更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全球治理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提供了学理支撑和破解方案。
2023年,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恪守“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家国情怀、服务社会”初心,充分发挥华东师大地理学学科特色优势,找准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战略研究学术阵地和国际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