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初昇 | 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著作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41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杜德斌教授所著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于2024年2月出版,香港大学地理学讲席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林初昇为本书作序。序文中林初昇教授评价此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著作,将极大地推进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同时对中国乃至世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序言

如果要选择一个词来表达当今中国各级决策者的雄心抱负,可能没有比“创新”更合适的了。“创新”作为中国目前发展的一项新使命和新愿景,深深地激励着全国上下各级的决策者。长期以来,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沉迷于将城市建设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世界城市”。然而近十年来,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迅速风靡神州大地,成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议程中的首要任务。虽然我国各级领导的规划与决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创新转向”,但是我相信极少决策者有足够信心宣称自己知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本质和态势。什么样的城市才有资格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如何形成、集聚和演化的?为什么某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有创新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究竟由什么构成?这些中心是靠什么内外力量所驱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并具有全球影响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过程和路径有哪些?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差距在哪里?中国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未来中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容置疑,这些问题对中国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议程至关重要,但在国内外从未得到系统解答。杜德斌教授及其团队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分布进行系统阐述和详尽解析。鉴于“科技创新”主题的重要性,来自不同学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已经出版了大量的相关论著和文章,这并不奇怪。然而,现有的文献大概可分成两类:要么是对创新现象的高深理论探讨,要么是主观臆断的政策建议。杜教授及其团队在本书中所做的是超越现有文献,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系统表述和解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和过程,成功地将复杂而深奥的议题变得通俗易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引人入胜、耳目一新的有趣而易懂之剧本:故事情节一幕紧接一幕,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读,到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拆解为其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机制、支撑环境、多样化路径和空间分布,再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实际案例。所有章节均配有数据分析,并与现有研究相对比。本书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地回答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究竟由什么要素构成,其形成机制和驱动力是什么,为何某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具创新性,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成败的关键原因何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以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高效地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些真知灼见无疑对关注科技创新的各级决策者、规划师、专业人士和企业家们都十分宝贵。杜教授及其团队为我们呈献了一本构思精巧、内容翔实、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力作,可喜可贺!

本书不仅对关注科技创新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极具参考价值,而且也是一部具有理论深度、激发思维的学术著作。从概念和理论上讲,本书呈现了新的观点和素材,对科技创新研究中的流行观点与假设提出批评和挑战。如果我们认真和批判性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当前的科技创新范式是建立在三种广为流行的信念或基本假设之上的。首先,大家普遍认为重大科技突破乃是举全国之力攻关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就是例证。在这种观点看来,科技领域的巨大障碍总是可以通过国家的巨额投入而轻松克服,中国目前的芯片生产瓶颈也不例外。杜教授及其团队是从批判性角度出发,勇敢挑战这种流行观点的先锋。本书以详尽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充分说明:科技创新不是街上自动售货机里用来解渴的饮料,可以通过插入硬币触碰按钮就能轻而易举获得,也不是用于快速充饥的速食面,只要加点开水就可以立即享用。相反,科技创新是一个逐步演化、耗费时间的密集型知识生产和交流的过程,由一系列因素所产生,包括人才的集聚和互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集群,法律、金融、社会服务和风险资本的支撑,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大力鼓励和推崇“打破常规思维”的地方文化和环境。当然,科技创新也并非神秘莫测、难以捉摸、虚无缥缈的使命。正如杜教授在本书中所展示的:科技创新在北美和欧洲可以梦想成真,在中国和东亚也同样可以实现。

学术界和公众普遍持有的第二种观点是:将科技创新视为一种不受区位、距离和地理因素影响的超时空现象。认为数字革命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它有效地压缩了空间距离,消除了边界和地理障碍,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平坦、无边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区位和距离不再是问题,地理也变得无关紧要。在这本书里,杜教授及其团队通过许多活生生的现实案例和丰富的经验证据,对这一普遍持有的观念提出质疑。与传统观点相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并不是随处可见、超越地理空间的“无脚动物”。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在地理上极不均衡而富有选择性,往往取决于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优势要素组合或汇聚。而且,“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和空间轨迹,也因地域、环境和文化而异。

现有理论的第三种观点认为,科技创新通常都是由核心国家的重大发明扩散到边缘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只是北美和欧洲核心创新的接受者、消费者、追随者或采用者。杜教授在本书中展示的却是一幅远比现有理论假想更加复杂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真实图景。正如本书在第九章所展示的,中国并不仅仅是国外新技术的被动跟随者和接受者。在某些特定领域,中国的科技创新可以而且已经与欧美同行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超越。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如此迅猛,已经明显削弱了美国、欧洲和日本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

能为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作序,我深感荣幸。本书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过程、路径及其地理表征等内容进行学术探索,对地方、国家和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有极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我深知目前已有大量相关出版物,但鲜有能够像杜教授及其团队这样采用全面、深刻、扎实、实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系统阐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我相信这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著作,将极大地推进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同时对中国乃至世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新书速递

324376b6a959b1dc6a18dff53532896.jpg

作者:杜德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99元

书号:978-7-5478-6480-7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