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 | 李希雅、杜德斌等: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及机理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1


摘要:RCEP的签署生效催化全球经济版图的重组,其在空间上连通起印、太两大洋,是我国经略海洋、通往世界的必由之路和外循环的前沿阵地。厘清RCEP成员国间的地缘关系演化和机理不仅能够为推动中国与RCEP成员国间地缘关系良性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也能够丰富地缘关系相关研究。文章基于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构建RCEP成员国的地缘关系网络,依从主体—关系—结构的逻辑揭示了区域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的演变,并运用fsQCA分析了地缘关系的空间机理。研究发现:(1)RCEP成员国地缘亲和力水平整体呈现东盟亲和、澳新日韩疏离的空间态势。(2)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网络最初呈现出中国—东盟亲和团状和日澳新亲和三角并存的空间结构,团状结构紧密发展随后收缩至东盟内部,日澳新亲和三角结构降级后消失,地缘关系呈现出日趋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3)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社团结构受到美国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作用,中缅始终稳定存在于主社团中,次社团由中南半岛集聚向马来群岛集聚演化,美国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盟友始终分别构成具有排他性质的社团。(4)地理邻近是形成亲和地缘关系的普遍前提,邻国间的贸易依存也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地理距离和制度差异是阻碍地缘关系发展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RCEP;地缘关系;地理邻近;亲和与疏离;制度差异;东盟;社会网络分析


内容要点


本文基于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构建RCEP地缘关系网络,依从主体—关系—结构的逻辑探讨RCEP成员国的地缘亲和水平、国家间地缘关系及其结构特征,并运用组态的视角探究了地缘关系的空间机理。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①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总体水平始终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员国的地缘亲和力呈现出东盟亲和、澳新日韩疏离的格局。将其置于全球整体地缘亲和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发现RCEP成员国的地缘亲和力整体呈现东盟转暖、非东盟国家转冷的空间态势,高亲和力国家在东盟范围内拓展,而非东盟国家越发孤立于区域地缘关系网络。

②从RCEP地缘关系的空间格局看,2000年地缘关系网络呈现出中国—东盟亲和团状和日澳新亲和三角并存的空间结构,2010年中国—东盟团状结构更加紧密随后在2020年收缩至东盟内部,日澳新三角结构也经历了亲和度降级随后消失的演化过程。以与美同盟为外交核心的澳大利亚与中国间的地缘关系极为疏离且在不断转冷,是地区主导权争夺的博弈表征。

③RCEP成员国地缘关系结构受到美国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作用。中缅始终稳定存在于国家数量最多的主社团中,缘于缅甸之于中国的地缘战略位置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的密切合作。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盟友始终构成具有排他性质的澳新日韩社团,在东南亚的盟友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始终构成新泰菲社团,是美国地缘战略选择下的地缘结构反馈。2010和2020年的次社团呈现出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由中南半岛集聚移向马来群岛集聚。

④从组态视角看,发现RCEP成员国间地缘关系亲和与疏离的影响因素并不具有对称关系。地理邻近是形成地缘关系亲和的普遍前提,邻国间的贸易依存逐渐成为发展良好地缘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邻近而非接壤国家间发展地缘关系逐渐显示出制度包容性。反之,遥远的地理距离是阻碍地缘关系发展的充分条件,同时制度差异也是导致地缘关系疏离的重要因子。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25.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