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专题讲座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以“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变与挑战”为主题,系统回顾了美国科技体系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当下的中美博弈进行了深入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刘承良教授、黄丽副教授、段德忠副教授、孙燕铭副教授、龚利副教授、李春兰副教授、郭琪副教授、苏盼盼副编审等10余人参会。
樊春良研究员指出,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可追溯至二战“曼哈顿计划”,并在冷战时期通过阿波罗登月等国家战略项目逐步确立。长期以来,美国形成了政府、大学、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三角”,在国家安全、经济竞争和全球治理等维度不断调整和演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应对日本在电子与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推动大学与企业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能力。此后,美国的创新体系不断强调“政府引导—多元协同—体系竞争”的机制优势。进入21世纪,美国则在全球化与新兴经济体崛起的背景下,重新将前沿科技与国家安全紧密结合。
樊春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樊春良研究员强调,美国目前面临经济与财政压力,其创新投入方式也在调整。特朗普时期,美国试图重建“技术—军事复合体”,将私营高科技企业重新纳入国家战略框架,拜登政府则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措施强化关键技术链的掌控,推动组建技术联盟,以维持科技优势。在会后问答中,专家们进一步指出,美国研发投入依然居世界首位,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在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列,而中国企业如华为也逐渐跻身其中。然而,美国在快速产出导向下,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出现收缩,这一变化也值得中国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发言
在讨论中,有学者提出美国学术期刊体系对学科建设与创新传播的重要作用。樊研究员回应指出,期刊在美国创新体系中具有制度化意义,而当下过度依赖“顶刊”的趋势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企业层面,讨论涉及中美在创新主体上的差异。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孕育出大量原创性突破,而中国的国企与央企在创新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民营企业也在关键技术突破和就业创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们强调,中国未来的创新体系建设需在国企的战略保障与民企的灵活探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与会专家进行会后合照
讲座最后,樊春良研究员总结道:全球科技竞争的本质已不再局限于单项技术,而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较量。中美两国在制度设计、企业参与和科研导向上互有借鉴与学习。中国需要在持续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把握全球合作机遇,构建既有战略深度又有市场活力的创新生态。
与会专家讨论
本次会议详细梳理和讨论了“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变与挑战”,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场探讨不仅加深了对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解,也为中国在中美竞争格局下的创新战略提供了启示。
图:刘佳颖
文:刘佳颖
审核:杜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