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专题讲座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原部长吕薇研究员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与体制机制”为主题作主旨讲座。吕薇研究员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的科技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邢和祥院长、地理科学学院黄丽副教授、孙燕铭副教授、郭琪副教授、李春兰副教授及研究生等20余人参会,现场气氛热烈。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吕薇研究员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翼”。科技创新关注知识与原理的创造,而产业创新关乎成果的落地与扩散。她强调,只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她回顾了我国长期“重科技轻产业”的问题,指出过去更多强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但产业创新体系相对薄弱。未来必须将产业创新置于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研与经济深度结合。
吕薇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引领产业创新能力。报告中,吕薇研究员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原始创新与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关键。她结合案例指出,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过程,短期化考核模式不利于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她提出,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同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供给,真正做到“科技为产业所用”。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杜德斌教授发言
扎实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层面,吕薇研究员指出,应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创新。她特别关注中小企业“想创新但缺乏能力”的困境,建议通过“功能性需求”导向帮助企业提炼实际问题,再由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技术攻关,避免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两张皮”。
她肯定了现有的一些政策探索,认为通过财政补贴科研服务,让高校、科研院所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迭代升级。此外,她强调产业政策要合理区分普惠性政策与定向补贴,避免因过度优惠导致企业“内卷”和“政策套利”。
与会专家进行会后合照
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层面,吕薇研究员提出,应形成由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创新中心共同组成的战略科技力量格局。大学负责前沿突破与人才培养,国家实验室承担重大攻关,企业主导产业化落地,创新中心则承担区域协调与服务功能。
她呼吁建立更加开放、透明、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在创新链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在随后的交流中,与会专家围绕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政策功利化问题及产业政策设计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吕薇研究员的报告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破解产业政策难点和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与会专家讨论
本次会议不仅为与会师生带来了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系统思考,也为地方产业政策的优化与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提供了切实建议。吕薇研究员的报告既结合了国际比较与政策实践,又回应了现实问题和学界关切。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动科研与产业“双轮驱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图:刘佳颖
文:刘佳颖
审核:杜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