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受邀参加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举办的“科技发展规划与科学文化”主题沙龙,以下是三思派整理的杜德斌教授的发言,供读者学习参阅。
今天讨论科学文化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中国的科技发展不仅有体制机制问题,而且有文化上的问题。就如科研不同于创新,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也不一样。科研是把钱转变为知识的过程,创新是把知识转变为钱的过程。因此,科学研究不能功利化,但是创新恰恰是要讲功利的,创新主要是靠利益驱动的,而与科学文化有关的是科学精神。
缺乏科学精神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现代科学革命起源于西方,这与西方人的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不无关系。西方人的科学精神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有充分的体系,在绘画、建筑等作品中也能体现出来。中国画重写意,西方绘画重写实。西方绘画的写实是建立在透视、光影、人体解剖等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史料记载,米开朗基罗年轻时为了掌握人体解剖学,获得修道院的特许,在医院做过12年的尸体解剖。达芬奇不仅是著名画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再如西方古代的建筑,特别是教堂,为什么能建造得如此精致、宏伟?这里面一定有科学原理和技术的支撑。相反,中国古代虽然也有许多宏伟的建筑,但里面似乎看不到太多科学技术的成分,这与整个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欠缺不无关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发展、科创中心建设就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既要大力倡导崇尚冒险、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还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
另外,我们常说要“开放”,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开放”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在当前和未来更应该是以“走出去”为主。可是,在长期的开放过程中,我们只注重“引进来”,而忽视了在引进来过程中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各地鼓励创新的各种政策,可能会发现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要远远多于给予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近些年给予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明显增多)。这种政策导向的直接结果是,本土企业发展受到抑制。
本文转载于三思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