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 | 杜德斌教授受中国地理学会邀请组织考察团赴俄罗斯外高加索地区开展联合科学考察活动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222


20191014-23日,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我院院长杜德斌教授组织12人考察团赴俄罗斯外高加索地区开展联合科学考察活动。此次国际交流活动考察团就项目合作、青年人才交流等方面与俄方展开了深入探讨,图阿普谢市电视台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杜德斌教授表示,中俄地理学界应当在未来加强合作,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根据中国地理学会与俄罗斯地理学会签署的合作交流协议,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派出考察团赴俄罗斯外高加索地区开展联合科学考察。1014日,考察活动在莫斯科正式拉开序幕。


1014


中国地理学会考察团一行12人访问了俄罗斯地理学会位于莫斯科的总部,深入了解了俄罗斯地理学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俄罗斯地理学会秘书处第一副执行主任llya Gurov先生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词。下午,在俄罗斯地理学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考察团参观了红场、克林姆林等莫斯科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点,并访问了俄罗斯著名学府莫斯科国立大学。结束莫斯科行程后,考察团于当晚乘飞机抵达索契市,与俄罗斯地理学会考察团会合。


俄罗斯地理学会秘书处第一副执行主任llya Gurov先生致欢迎词


考察团参观莫斯科历史人文景点


1015


联合考察团来到俄罗斯著名的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天狼星中心(Sirius Central),参观了农业科技、智慧城市、生物科技以及陶瓷工艺等多个科普场馆,相关负责人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该中心在青少年科普教育领域的经验。之后,考察团参观了索契鸟类自然保育公园(Natural Ornithological Park),该公园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之后滨海湿地鸟类保育工作及进展。当晚,成员们参观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场馆。


考察团参观索契鸟类自然保育公园


1016


联合考察团一行来到罗莎库塔(Rosa Khutor)地区,参观了高加索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欧亚分界线之一的高加索山脉西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考察团对高加索山脉地质构造、冰川景观和植被垂直分异现象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当日傍晚,考察团成员在俄罗斯地理学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分部索契代表处与莫斯科、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和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Krasnaya Polyana)等地的俄罗斯地理学会代表和地理学者进行了座谈,就本次联合科考活动、地理学会发展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中俄两国地理学会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双方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开拓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联合考察团与俄罗斯地理学会代表座谈


1017


在中俄外高加索地区联合科学考察活动的第四天,中国学者和俄罗斯学者共同参加了第二届“可持续旅游业:全球挑战与发现俄罗斯”国际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索契等滨海城市的生态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会场位于大高加索山脉深处的罗莎库塔(Роза Хутор)小镇。该镇兴建于2003年至2011年,是俄罗斯最大的综合滑雪度假村,2014年冬奥会的主要高山滑雪项目在这里举办。会中,考察队员了解到俄罗斯休闲自然管理立法的改革已经开始,生态旅游(Eco-tourism)已成为广泛讨论的主题。联合国副秘书长克里斯蒂安娜娜·波斯卡·帕尔默,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拉利卡谢利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向大会发来贺信或致辞。


考察团会间合影

考察团中方队员在Газпром地区合影


1017日下午,考察队员在俄罗斯外高加索山脉Зелёнаяпланета地区进行徒步考察,该区域平均海拔为1470m,植被以槭树、橡树为代表的落叶阔叶林为主。在近15km的考察路途中,队员们感受到索契冬奥会虽然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但对自然植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018


在中俄外高加索地区联合科学考察活动的第五天,中国学者和俄罗斯学者共同前往yew-boxwood grove保护区开展森林野外徒步考察。该保护区位于Navalishinsky峡谷和Psakho峡谷,是演替顶级群落,为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该森林自冰河时代以来保持不变,以山毛榉、水青冈和紫杉为优势种。沿途被苔藓覆盖的树木、被白蚁蛀蚀的枯木以及浅海相沉积的白云岩层给考察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1018日下午,考察队员参观了1972年建造的俄罗斯索契历史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实物展示了索契地区的地理、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考察团在俄罗斯索契历史艺术博物馆合影


1019


在中俄外高加索地区联合科学考察活动的第六天,考察团抵达图阿普谢水文气象技术学校。该校是成立于1952年,迄今为止,培养了超过一万名气象、生态、信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考察团参观了该校的环境分析化学实验室和自动气象观测设施以及学校历史陈列馆,并与市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展开座谈。中方领队杜德斌教授就项目合作、青年人才交流等方面与俄方展开深入探讨,中俄双方均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图阿普谢市电视台对此次交流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考察团在图阿普谢水文气象技术学校合影


1019日下午,考察队员参观了Dolmen历史遗迹保护区。Dolmen是高加索山区特有的支石墓,距今历史超过五千年,其建造方式和具体用途尚无定论。中方考察队员对该史前时代殡葬遗址的外观形状、空间构架、地理分布表现出浓厚兴趣。后续考察队员将赴格连吉克开展地理科学考察活动。


考察队员在考察Dolmen历史遗迹


1020


在中俄外高加索地区联合科学考察活动的第七天,考察团来到图阿普谢地方志博物馆。二战期间,图阿普谢市是苏联军方的补给站和医疗服务站。该馆内陈列了大量军事装备、医疗器具的历史资料与照片,展现了该市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随后在市政府官员、博物馆馆长和图阿普谢市地理学会负责人等的陪同下,考察团在EternalFlame英雄纪念碑前为图阿普谢市二战阵亡烈士献花,并接受了图阿普谢市地方电视台的采访,表达了对无名烈士们的崇高敬意。



考察团向前苏联卫国战争牺牲烈士献花


离开图阿普谢市,考察团继续沿黑海海岸西行,途径Архипо-Осиповка村。该村毗邻黑海,气候宜人,旅游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成员们考察了该村在博物馆运营、历史保护传承和民俗风情体验等方面的成果。其中,该村航天博物馆建设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馆为私人建设,旨在希望俄罗斯的青年一代牢记历史。随后考察团赶赴格连吉克市。


考察团在图阿普谢Архипо-Осиповка村航天博物馆前合影


1021


考察团在格连吉克市地理学会处负责人陪同下前往该市地方志博物馆,当地儿童身着传统民族服饰,吟唱俄罗斯民谣,并为中国考察队员献上特制的面包和盐,以最高规格的传统仪式,表达了对远道而来客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之后来自库班大学、南联邦大学、当地高中、职业教育中心及博物馆等机构的代表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地理学会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青少年环保教育、联合科研、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所开展的工作。随后考察团领队杜德斌教授向俄方介绍了考察队员的基本情况,并对黑海沿岸地区的气候变化、文明演进、植被分布、地质地貌等考察收获进行了总结,表达了对将来加强交流合作的良好意愿。


格连吉克儿童身着传统民族服饰为考察团举行欢迎仪式

考察团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高校代表展开交流座谈


1022


在俄罗斯地理学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负责人安排下,中方考察队员参观了位于格连吉克的古希腊博物馆和格连吉克历史博物馆(Old Museum)。透过馆藏的历史文物,考察队员了解到除了突阙文明和斯拉夫文明外,古希腊文明在当地文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格连吉克历史博物馆则向我们展示了该地区古代文明的繁盛时期所留存下的文化遗产。下午考察团驱车前往克拉斯诺达尔市,参观了该市体育公园,其恢弘而又精致的规划给中方考察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察团参观格连吉克希腊博物馆

考察团队员在希腊博物馆会议室合影留念


1023


考察团一行徒步参观克拉斯诺达尔市内多处历史建筑,包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王子军队大教堂、凯瑟琳大帝纪念碑、克拉斯诺达尔普希金科普图书馆、中央音乐厅等。考察团了解到克拉斯诺达尔最早是由哥萨克人修建的堡垒,称叶卡捷琳娜达尔,意为“叶卡捷琳娜的礼物”。至19世纪后半叶,已发展成为南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十月革命后,改称今名克拉斯诺达尔,意为“红色的礼物”。

而后,俄罗斯地理学会在克拉斯诺达尔国立历史和考古博物馆为本次联合科学考察举行了隆重的闭幕仪式。中国地理学会考察队员、俄罗斯地理学会代表、当地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代表出席了仪式,中国考察队领队杜德斌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向俄罗斯地理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对此次联合考察活动做出的悉心安排和热情接待表达了真挚的感谢。杜教授表示,在为期十天的外高加索实地科学考察活动中,中方年轻队员对俄罗斯的地理学发展及南高加索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俄地理学界应当在未来加强合作,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至此,为期十天的外高加索地区中俄联合科学考察圆满结束。


考察团队员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政府大楼前合影

中方领队杜德斌教授在中俄联合考察活动结束仪式上作总结发言


此次联合科考活动,中国地理学会派出了由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为团长的12人代表团,团员是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以及莫斯科国立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

 

 

本文转载于中国地理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