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专访杜德斌教授:把卓越刻入科研与育人的DNA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93

把卓越刻入科研与育人的DNA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世界地理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21年,杜德斌教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定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

硅谷的形成“密码”是什么?2003-2004年,带着“硅谷区域创新网络”这一研究题目,华东师范大学的杜德斌教授作为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去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访学期间,他没有守着书斋做学问,而是驱车穿梭于不同城市间,访问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并数次到斯坦福大学访问学习。在那里,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车库带给了杜教授强烈的震撼。

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还名不见经传,它所在的美国加州经济也比较落后,学校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当时,工学院的弗雷德•特曼教授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创业。1938年,两名毕业生听从教授的劝告,在学校附近租下这间不足4平方米的车库,创立了日后誉满全球的公司——惠普。两名毕业生分别是威廉•休利特(William R.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公司的名称就取自二人的姓氏。此后,越来越多斯坦福毕业生在当地创业,成为硅谷崛起的重要科技力量。

受到硅谷崛起的启发,并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演化态势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强烈期许和自信,2014年,杜教授向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报告,首次提出并界定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新概念,并勾画了上海未来30年的发展远景。2015年,杜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路研究报告》获得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积极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是杜教授始终坚持的学术价值导向。杜教授领衔的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主要从事科技创新和地缘战略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事关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等重大议题进行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为中央和地方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近五年来,团队共承担了8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出版10多部著作,20多份研究报告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采纳。杜教授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能用自己的地理专业知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我感到无比自豪。”

对普通人而言,决策层面的研究离自己似乎很遥远。对此,杜教授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区域集聚性,集中在少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有能力、有条件肩负起这一国家使命。而华东师大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同样有责任、有能力肩负起用学术成就服务地方、国家和全球发展的使命担当。

坚定信念、甘于寂寞,基础学科研究者的精神底色

对基础学科研究者而言,甘于寂寞与默默付出是核心精神。由于基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成果效益无法直接被看见、被触摸。世界地理作为典型的基础学科,常常以幕后英雄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决策当中。

世界地理是华东师大的“明珠”学科之一,曾拥有胡焕庸、李春芬等一大批杰出世界地理学家。然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世界地理学科举步维艰。到90年代末,全国的世界地理研究机构几乎全部关闭。但在华东师大,杜教授和他的少数同事们的默默坚守,为我国世界地理的复兴留下了存续的火种。

学术期刊《世界地理研究》对维系世界地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杜教授兼任《世界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同时也是唯一的编辑。尽管这本刊物常因经费不足而难以为继,但杜教授依然想尽办法让它得以延续。“为了节省印刷费用,我自己学会了制图、排版等技术。”

放弃往往是最简单的选择,坚守则需要坚定的信念:“因为我们坚信,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世界地理学科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他们的坚信令人钦佩,他们坚守的理由得到了时间的验证。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地理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赋予地理学特别是世界地理学科新的重大历史使命。

近年来,华东师大的世界地理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承担“亚洲水塔变化与流域内国家命运共同体研究”“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命运共同体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在国内外重量级期刊发表大量高质量论文,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研究成果奖,为繁荣中国的世界地理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等均做出了贡献。

教书育人,将卓越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大地

从小到大,在杜教授心目中,最有知识和学问的人就是教师。进入大学后,第一次上课就听到老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更加坚定了他当教师的信念。毕业留校第二年,杜教授开设了“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公选课,选课学生超过200人。“面对台下济济一堂的同学,我在台上纵论天下大势,作为教师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30多年过去了,杜教授依然在讲授这门通识课。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上课的讲义也在年年更新,但不变的是对教学、对学生的热情。“30多年过去了,时间虽然改变了我的容颜,但热爱教书育人的信念丝毫未减。”

杜教授一直践行“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他不仅会将自己科研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还会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参与感和成就感。“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我让学生根据两国互相加征关税的产品类别,对比分析中美经济结构差异和竞争的优劣势。同学们经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写出研究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论文还被专业期刊录用发表。”对于学生们的成绩,杜教授很自豪。

在杜教授心目中,地理学科魅力无穷。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格局、时间演化及人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足够的地理专业知识是对国家和各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的前提,“心怀天下”则是地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价值追求。“世界地理是理解天下大势和解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把钥匙,这是这门课的最大魅力。”杜教授说道。

世事多变,唯有地理不变。在2021届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典礼上,杜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他提出,“学地理治天下,习规划谋未来”。这既是华东师大地理学科地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他对所有有志于学习地理类专业的同学的期待和鼓励。


原文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周刊),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