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言者与贡献者——访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杜德斌教授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552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学部副主任、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主任。还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学会理事、《世界地理研究》主编等。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科技全球化、城市与区域创新等问题的研究。代表著作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跨国公司R& 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等。完成的研究报告有10 多份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或被相关部门采纳。


  如果仔细追索杜德斌教授的学术之路,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敢为人先、敢想敢做的学者,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知识分子,比如最近他申报的《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在知识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就充分说明了杜德斌引领学术界潮流、善于进行跨学科研究 的特质。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如何将创新精神真正地落到实处,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这是杜德斌这一群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学者的学术关怀。 2008年以前,杜德斌做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其博士论文关于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 研究,其主持完成的“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等项目,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011年,杜德斌主持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城市发展中科技创新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研究”,首次提出科技创新城市的概念,认为应将科技创新作为上海城市发展核心功能来定位。

  在这方面,杜德斌基于其将科技创新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的长期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远见和智慧的判断力,他认定学术不能成为象牙塔里的符号游戏,而应该深度地参与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进步。因此,从其将学术与社会结合的角度来看,杜德斌可谓国内较早地从事智库研究的学者,也就是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 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学者。这条道路开始并 不为人所理解,但杜德斌宁折不弯,不忘初心,坚持了下来。他根据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上升,以及与之伴随的全球资源、人才的流动趋势,在多年前就研判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必定会诞生一批科技创新城市。在中国众多的大城市中间,在杜德斌看来,上海毫无疑问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优势。他的根据是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可替代的。它背靠长三角腹地,而且整个长三角的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强,这是其他任何城市所不具备的。此外,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产业基础很好,因为科技创新需要依托产业。而且,上海还是人才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拥有中国仅次于北京的诸多高校。杜德斌的研究紧密围绕上海成为一个科创中心的可能性、条件与前景等方面展开。

  作为一位长期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的学者,杜德斌对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长处与短处 洞若观火,无论是基础理论性的研究,还是长期的实地考察与调研,都让他获得了将学术与社会进行内在结合的灵感与动力。在接受记者访谈时,他指出企业家群体是创新战略的决策者、创新过程的管理者、创新风险的承担者、创新要素的组织者,在各种创新人才中居于核心地位。就上海而言,他认为上海要想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城市,最缺乏的就是企业家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和伟大的企业家。此外,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来看,它的人才结构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高学历化、科技化、国际化和年轻化,比如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就具有这些特质。上海要想成为科创中心,也应该向着这些目标靠拢。

  正是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察与想象,其实也是对中国未来的强烈期待,促使像杜德斌这样的大学教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建言,以图通过体制内的各种管道贡献智慧与创见,让中国在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能够摆脱目前这种困境。2012年,杜德斌通过有关途径,向上海市委领导建言:上海应着手推进城市功能的转型,积极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4 年4月,杜德斌向上海市科委有关部门提交“上海应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研究专报;同年5 月23-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提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4年6月初,杜德斌通过教育部向中央相关领导上报“加快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专家建议;同年6月24 日,杜德斌给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写信,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并随信附上相关研究成果, 获韩正批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 心人,杜德斌从最初的“独行者”,到如今被誉为科创中心“第一人”,这期间一路走来的艰辛,见证着科学家追求卓越、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这无疑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正如我校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所言,服务于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是其社会关怀的深刻体现。正是因为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以及与之不相匹配的创新能力的洞察,让杜德斌的研究走向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以创新为己任、助中国之创新”的特征。杜德斌说,从全球科创中心的分布图来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发达国 家,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在排名前40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中国大陆只有上海入围,排名第35位。因此,上海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国科创中心的桥头堡和领头羊。

  杜德斌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建言者和贡献者,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现实研究,以及国际视野等方面,杜德斌都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2014年8月6日,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门立项委托杜德斌主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路研究”的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依托该课题和市科委项目,杜德斌课题组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新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向科技部、市委、市科委等部门提交了10 多份研究专报,在《红旗文稿》、 《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近20 篇研究文章, 其中一篇报告获得科技部领导的批示。2015年2月,杜德斌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著作《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 式》,该书成为上海市不少部门干部职工的学习手册。此外,杜德斌还受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市委等单位的邀请做了多场关于科创中心建设的专题报告。

  从杜德斌的学术历程来看,学术是可以展现更为广阔的生命力的,而上海这座曾经在近 代中国历史上谱写过传奇故事的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又将迎来她引领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巨大历史机遇,而杜德斌教授就是最早洞察了这种机遇,并勇敢而坚持不懈地追寻梦想的学人。 (本报记者田波澜)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校报2016年6月28日http://xb.ecnu.edu.cn/media/user/2016-06-28/sho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