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斌, 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797

编者按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激荡。种种迹象显示,崛起大国中国与守城大国美国的之间的正面冲突正在不断加剧,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围堵与反围堵“大博弈”已全面展开。在此背景下,重读《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一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及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近十年来,杜德斌教授团队持续关注地缘政治领域的研究,曾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并完成、提交过多份地缘战略方面的报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本文通过赋予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以空间内涵,探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如何通过反馈机制影响中国外交决策。基于科学理论研判,作者预测了相关的地缘挑战,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全球性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战略突破方向。尽管本文发表于2012年,但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特将本文重新推送,以供参阅。


精彩论断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过程。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发展的基本走向。

大国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利益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利益边界不断向外延伸的过程。

在今天,虽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和核武器带来的恐怖平衡让大国共生共存成为必要和可能,但国际政治的本质并未因此改变。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中国在崛起中迎来的不会是别人的掌声与鲜花,而只能是百年的孤独与寂寞。

中国是一个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与西方迥异的国家,其崛起不太可能避开西方的围堵。

围堵与反围堵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常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为对偶,大国崛起愈迅猛,外部压力就会愈强烈。

中国崛起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属于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行为(self organization),因此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在核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外部遏制不可能逆转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趋势,但会提高中国崛起的成本、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欧亚大陆历来就是大国博弈的中心舞台,美国崛起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非欧亚国家主导欧亚大陆政治事务的局面。

亚欧大陆的边缘(而非大陆中心)是大国对决的主战场和通往未来世界的历史锁钥,美国一直把防范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作为国家安全的最高目标。

由于区域的非均质性,中国向外实现战略突破时只能依循非均衡路径,即集中优势资源在空间阻滞效应较弱、“投资”回报较高的局部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并以此为“极轴”向其他地区辐射战略影响。

在全球层面上,由于综合国力的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宜把战略资源优先投放到“低政治”领域,运用渗透性较强的经济手段,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应追求在“高政治”领域有所建树,选择与中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亲缘性较强、战略互信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