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金钥匙”夯实基础,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45

1126日,以“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在上海举行。此次大会主会场设在华东师范大学,并设立41个分会场,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大会累计报告逾500场,议题涉及全球资源地理与能源安全、冰冻圈快速变化与冰上丝路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世界地理研究方法创新等。

20世纪以来,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基础学科,在地缘政治、国际合作等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不可比拟的学理优势。

“做好中国地理学和世界地理学研究,展现中国历史文脉,地理生态、人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讲好中国与世界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兼收并蓄、相互融合的故事,有利于帮助世界读懂中国,更利于中国读懂世界。”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长、世界地理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郑必坚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历经数千年风雨坎坷的中国更懂得世界和平的珍贵、更懂得世界各地域国家大合作的意义。

与会专家提到,未来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创新,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地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郑必坚认为,一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已成为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次最剧烈的大灾难。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也在视频演讲中提到,在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和能源安全等破坏性影响。而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的地理学,将在探索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在大会特邀报告中提到,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产生深刻影响,在人类世阶段,人类需要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和理念——生态文明的理念。“要加强全球伙伴关系,促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交流,共同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整体实现。”

然而,现实的骨感也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傅伯杰在研究中发现,在当前相互作用下,全球没有一类构架能实现所有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他建议,未来应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的需求,推进有针对性的全球发展援助。“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金钥匙,地理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学习地理、掌握地理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将使我们对于未来世界、未来环境和未来经济发展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科学1号卫星”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自主研发的这颗卫星所获得的数据,相关科研团队建设起了自有知识产权的SDG大数据平台系统,为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4万用户提供了数据共享和分析服务。“空间观测可客观反映地表环境要素及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特点,可直接观测7SDGs,间接贡献全部SDGs

中科院院士周成虎则从大数据认识世界的角度,展现出地理学在人类与地球研究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大数据,科学家发现欧洲人工森林砍伐量自2015年以来显著增加,计算出全球超过30米宽度的河流总长度超过200万公里,还分析除了人类干扰河流自由流动的情况。”他提到,一项由地震科学家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甚至发现,新冠疫情期间,全球进入“不寻常的平静期”。他们通过分析世界各地268个地震台站的纪录,发现地震噪声突然减弱,这种现象从20201月下旬开始,3月和4月扩散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球,且与人口流动趋势一致。

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的诞生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提到,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自2020年成立后,在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秦大河的带领下,承接了多项重大课题,完成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编纂、胡焕庸地缘战略思维研讨会,“再发现”了胡焕庸先生在地缘战略领域的闪耀成果等诸多重大科研项目。

首届世界地理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等出席并致辞。

 

新闻来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金钥匙”夯实基础,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在沪举行,文汇报,2022-11-26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新闻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kjwz/20221126/497542.html?timestamp=166944420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