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微信平台|杜德斌:“双管齐下”打造智慧且健壮的韧性之城

发布日期:
  作者:  浏览次数: 113

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出台,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后, 南京发布《南京十四五规划》,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宜居、韧性、智能”的要求。那么,何为“韧性城市”?南京今后又该在“韧性”建设中有哪些作为?

在2021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召开期间,《江苏经济报》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

在杜德斌看来,“韧性城市”中的“韧性”二字可以理解为弹性,既包涵了吸收能力、恢复能力,也囊括了对未来的冲击力。建设“韧性城市”就是使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目前,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为了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南京需要从“硬条件”以及“软实力”两部分入手, 使南京成为智慧且健壮的韧性之城。

所谓的“硬条件”其实就是提高城市建筑物建设、城市道路建设、排水能力以及物资保障、电力能源等等基础设施能力,保障城市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可以正常运行,并具有在冲击结束后迅速恢复、达到更安全状态的能力。而打造硬条件,也离不开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经济基础等“软实力”来支撑。

“提起打造韧性城市的‘软实力’,很多人会与‘智慧城市’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杜德斌解释,建设“智慧城市”与“韧性城市” 两项任务的概念形成有不同的社会根源,且侧重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但两者都旨在提高城市建设能力,以应对和预防长期压力和短期冲击,且均倡导个人、社区、 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此外,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应用跑在了云端,云计算被推向了新高度,且应用场景也更加多样化,成为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引擎。在杜德斌看来,南京要打造韧性城市必须抢抓这一机遇,使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壮大,赋能城市建设。

“南京优势明显,有实力也有能力去提高科技创新的脚步,使‘软实力’大步跨越。”对于未来,南京如何以韧性城市建设抵御来自内外部的不确定性,杜德斌认为,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南京也要重视科技创新。当前,“创新”已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南京最为显著的特征。南京教育资源丰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第21位,在中国仅次于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但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南京还需“深挖一锹”。


“发展高科技产业,核心是什么?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杜德斌举例,提起深圳、杭州的高科技企业,大众会第一时间想到华为和阿里巴巴,而这些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产业的快速进步,并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他认为,南京需要培育这样的龙头企业来推动科技产业壮大。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包容和鼓励小微企业成长,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从而厚植肥沃的创新土壤,培育创新梦想的种子。

当然,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点燃创新创业激情,从而激发经济活力,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完成,因此,南京还要不遗余力引进人才,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新资源留住人才,使南京日益成为海内外人才科技创新的首选之地。杜德斌表示,韧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只有 “硬条件”以及“软实力”双管齐下,才能让南京成为既智慧又健壮的韧性之城。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4026662/rmh2402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