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展现华东师大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引领育人创新的奋进历程,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学校推出“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专栏。
其中,学科发展篇《聚焦一流、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华东师范大学以“超学科”发展理念推动学科布局优化和高质量学科交叉融合》介绍道:“举办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对全球13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充分肯定了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对学校基础学科卓越发展的重要贡献。
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③
学科发展篇
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华东师大坚持以“卓越学术”“卓越育人”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引擎,确立了“3+3+X”学科建设层级,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学科前沿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通过改变经费投入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一流学科、基础学科、特色应用与新兴交叉学科按照“强特色、固基础、促交叉”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进程,优化学科布局,逐步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
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A类学科数量稳中有升,占校参评学科的40%。新晋ESI全球前1‰学科1个、前1%学科6个,截至2023年5月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到17个。新增上海市Ⅰ类、Ⅱ、Ⅳ类高峰学科各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总数达到6个。
在主要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教育学、海洋科学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教育与教育研究、教育与培训、哲学、化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
聚焦一流
一流学科建设领跑登封
围绕国家级平台、项目、人才、成果等关键要素,加强学科重点建设,给予一流学科建设最高优先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端师资引育、基地平台支撑、资源配置与核算方式等方面出台一揽子优先支持方案,推进一流学科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前沿方向、汇聚顶尖人才和创新资源,提升前沿知识创新和重大战略服务能力,成为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性学术力量。
华东师大承担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编制工作
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已进入全球学术期刊第一方阵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学派范例”和典型个案,首套系统阐发中国本土教育学派思想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正式出版,成果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等。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等编制工作,承担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编制工作,主动服务“国之大者”。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刊(ECNU Review of Education)积极传播教育领域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为构建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卓越贡献,跻身全球学术期刊第一方阵。整合教育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优势资源,“智能教育”获批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上海智能教育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获批“智能教育信息科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生态学溯源模型
生态学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相结合,解决了全球陆地碳汇不确定性溯源的世界性难题,研发的模型和方法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支撑我国全球碳循环模型创制。推动生态地貌空间自组织斑图的理论创新,提出冰针驱动的相分离模型,证实了冰针驱动砾石相分离机制,实现了模型与实验的统一;机理模型与实验揭示营养盐竞争导致了盐沼精灵圈的形成,提出构建自组织斑图可低成本地快速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出长距离调控的数学模型,刻画了盐沼多物种时空演化过程;揭示了互花米草间接导致红海滩锐减,为碱蓬的精准修复提供预案。“榕-蜂共生体系性状创新在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贡献”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增“生物多样性与陆地碳汇协同提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统计学交叉团队
统计学面向国家能源安全,通过智能数据决策助力实现油气管网安全运维,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油气管网安全运维大数据理论、算法及应用”,实现多目标、多场景的油气管网第三方入侵安全预警和环焊缝缺陷精准分类和定位,对重大工程安全事件进行安全预警。构建民航运行风险预警模型,研发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民航安全管理平台并在民航基站系统中进行部署,为民航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服务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智能集装箱全球应用关键技术及标准化”获 2021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制定国标“GB/T 40710-2021 基于 NFC 的集装箱电子箱封及系统”。
夯实基础
文理基础学科发展卓越
按照长周期持续深化基础学科建设,完善“从0到1”和关键核心领域基础研究的学科布局、育人生态和体制环境,充分激发基础学科在原始创新、科研攻关、人才集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实现基础学科跃升至卓越层级。
超大型学术工程《子藏》发布第六批成果《论语卷》《孟子卷》
华东师大举办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
华东师大举办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华东师大举办首届世界地理大会
在量子科学、反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分子拓扑学、新一代CAR-T技术治疗肿瘤、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肥胖与代谢性疾病、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7项创新成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Cell期刊。聚焦云计算安全、云审计安全、云存储安全的关键理论及云服务安全的关键机制方面多个核心难题,提出了“安全又好用”的云安全解决方案,为云安全的实用化提供了理论储备和方法支撑,获201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参数曲线的模不变量研究上获突破,部分研究成果“代数曲面的几何与模不变量”荣获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超大型学术工程《子藏》发布第六批成果《论语卷》《孟子卷》,共326册,收书540种。自主研制标准古文字字符集,建设AI+表意文字大数据全新文字学科体系,将中国文字文化学术世界话语权落到实处。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学校顾泠沅教授与国际同行分享“青浦实验”,是继华罗庚之后,时隔41年再次有中国学者登上大会报告演讲台。举办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30多个国家620余位学者,参与近100场学术讨论。举办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对全球13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
强化应用
特色应用学科跨越发展
优化应用学科发展与激励机制,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前瞻性提出、创造性解决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的重大问题,加快形成优势特色凸显的应用学科跨越发展新格局。
面向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前沿,实现关键核心业务中数据库系统转型替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领跑工业控制可信软件,实现控制软件生产环境重要环节自主可控,服务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国内首个聚焦儿童脑成像的研究机构——华东师大儿童脑成像中心
聚焦联盟区块链推广的可扩展性问题,提出基于纠删码和实用拜占庭容错协议的分片存储机制、基于冲突图划分的交易并发执行方法、面向轻客户端的复杂查询验证方法,获2022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率先启动国内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大型队列研究,成立国内首个聚焦儿童脑成像的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儿童脑成像中心。绿色化学提出将氢气与CO₂催化加氢过程和副产物水分离过程耦合在同一个反应器中的策略,得到多家能源化工企业关注。组织跨学科团队研发汽车三电、底盘等控制系统,扭转新能源汽车控制器严重依赖国外芯片和软件的不利局面。
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等50余个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企业转型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软件工程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获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1项,签约实习基地36家。
超越界限
学科交叉能级不断提升
建立引领育人创新的“幸福之花”超学科发展框架,推动高质量的学科跨界、交叉、融合和超越。从制度建设、平台管理、文化氛围等方面完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的体制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交叉研究项目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学科交叉科研团队的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对交叉学科的资金支持、资源配置机制。
布局智能教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绿色碳科学、新药研发等前沿领域研究,成立国际首席技术官(CTO)学院、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出版学院、上海类脑智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申报第二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举办华东师大附属医院发展论坛暨医学交叉青英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快速转化。
协同推进“幸福之花”、共享交叉基金、青年跨学科团队项目产出重要原创研究成果,“音乐画项目”创建中国儿童联觉筛查工具、研发联觉测评工具和基于机器学习的音乐画联觉测评工具;“量子项目”发布《量子思维宣言》;“老子项目”创新性地将时空数据建模、时空分析、交互式地图叙事三者进行融合,搭建老子思想全球传播路径可视化平台, “数智人”理论方法体系发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前沿报告》。
唯卓越方可立足,不超限无以卓越。学校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总体目标,在“双一流”建设中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先行先试,落实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通过“扩增量、优存量、强质量”,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建设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能力,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不断超越行业局限、领域界限和研究极限的进程中构筑起一流的学科生态体系,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相关阅读:
首届世界地理大会|钱旭红校长致辞:本次大会必将载入中国地理学和华东师大的发展史册